Sunday, September 15, 2024

PEG-treating in conservating a dongsonian dugout log coffin of 2300 years old

 

Some CESEAP members and staffs are together by former State President of Vietnam Tran Duc Luong during his visit 2nd May 2008 in Hoabinhian cave of Xom Trai (Hoa Binh)

 

A Bat Trang ceramic vase with special design of flutting scholar (Ceramic collection of Pham Huy Thong Museum)

 

A Dongsonian ramie cloth with colored band by indigo deyed hemp fibres

 

H'mong cloth with batik decoration (H'mong textile study)

 

DrNguyenViet.com > Articles >



越南早期汉文字的铭文(Early Han Inscriptions in Vietnam) [12/16/2019]

 

Dịch từ bản tiếng Việt : http://www.drnguyenviet.com/?id=5&cat=1&cid=113

 

越南早期汉文字的铭文

(Early Han Inscriptions in Vietnam)

Nguyen Viet

东南亚史前史中心

drvietkc@gmail.com

 

摘要
近几十年来发现了一些有汉字铭文的东山青铜礼器。他们的年代约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之间。本文拟重点对“古螺铜鼓”(13个字母),枚春长收集的“富铜鼓”(16个字母),(日内)瓦巴比尔穆勒博物馆馆藏的“果铜提筒”(22个字母), 越南历史博物馆馆藏的“万岁铜瓶”(14个字母)这四件最珍贵的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年代和意义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这些铭文具有同样的南越铭文风格和稳定的模式:第一个词组是地名(龙腔,西于_西瓯,玖甄,累摟),各后继词组分别是重量、容量、主人财产铭文刻画次序和华美名称(富,萬歲,果)。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通假原则”,笔者发现铭文中“第未”实为“第位”之通假字。这与后来越南喃字假借造字及日本古坟(Kofun)时代以“氏”指“是”相似。汉族官吏(如赵佗“果铜提筒”情况所示)和越南人的首领或许在公元前1000年末期就已把汉字到入了越南。

 

Abstract

In the last decades discoveries of Vietnamese archaeology occurred some ceremonial dongsonian bronze objects as drums, situlaes, vase with early Chinese inscriptions. They are dated in 3rd – 1st centuries BC and belonged to the first Chinese inscriptions in Vietnam. These paper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translations, the dating and the meanings  of such inscriptions, which are carved from four dongsonian bronze objects : the drum of Co Loa (with 13 letters), the drum of Mai Xuan Truong’s collection (with 16 letters), the situlae BMM 2505-29 of Barbier-Mueller Museum (with 22 letters), the vase LSb17241 of National Museum of Vietnamese History (with 14 letters). These inscriptions show clealy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Chinese inscriptions mixed with the locality in same formular (NanYue style) : First letters are the local names (Long Xoang龍腔, Tây Âu西于, Cửu Chân玖甄, Luy Lâu累摟) then the weight/vacuum, the object’s name, the rang number. The most interesting of these inscriptions is the using way of some Chinese letters to call the local phonetics, which likes as “nom” method in later period in Vietnam or similar to the way in the inscriptions of somes Kofun bronze mirros in Japan. Three of four inscripted dongsonian bronze objects are called with luxerous names, through which the owners wished for wealthness, longlife萬歲and seccesfull. The owners of Dongsonian bronze objects could be Chinese governers (Zhaodou 趙佗case) or Yuechieftains. They were transferring Chinese letters firstly to Vietnam in second half of first millennium before Christum (BC)

 

介绍

汉字是越南最早的文字类形之一。使用这种类型的文字作为语言交流的方式一直持续到最近。即使拉丁文剧今天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社会文化,精神信仰的许多领域,汉文仍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汉字是越南最早的文字类形之一。使用这种类型的文字作为语言交流的方式一直持续到最近。即使拉丁文剧今天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社会文化,精神信仰的许多领域,汉文仍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正常的逻辑,从公元前三世纪末开始,汉文字被认为是在交州以北的地分上入侵秦軍的脚下。随着南越国家一个多世纪的诞生和生存,汉文字正式成为该地区的官方文字,虽然只在甚有限南越朝庭的范围。

考古证据表明,南越国区域有三种汉文字共存:1。标准方形文字通常出现在南越朝庭的正式礼器或起源于北方的赠品,2。汉楚风格的簡書的特征,3。南越本地铭文常出现在传统的青铜器上,长形字样,非标准,错误或缺乏笔画。

在本文的范围内,对汉文字的研究我们关注东山本地青器铭文的类型,以了解将这类文字进入越南的过程。在过去,一些研究家已经假设某些类型的汉文字出现在越南较早,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字母系统,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越南共华南地区发现了一些青铜武器[1],与泰-老挝的“龙蛇曲折”相同字样[2]。本文不讨论这些假设,因为这些假设的基础资料甚脆弱和不足。

 

A-文件

作为讨论这篇文章的基础,我们重点介绍了四个带有汉字铭文的东山青铜器。

1.澤沛铜鼓

大约5-6年前,位于Ung Hoa (应和)县(前河西省)Hoa Lam (和林)社Trach Bai (澤沛)村的低地(译者注: 原文“vùng chiêm trũng” 是夏造稻低濕的田)地区的一位农民突然发现了一个在红树黑土深挖穴中几乎完好无损的大型铜鼓。这可能归功于这种酸性厌气的沼泽黑土,而这鼓已经保存完好,几乎是新器物的。特别是隐藏在薄铜绿下靣的镀金青铜挡板受到一层沥青的保护,使得主人难以置信,就像一个新铸的铜器。这处是东山遗址的集中区域,有刮心木棺的墓,如Nam Chinh,Tram Long,Chau Can等... 。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铭文线由16个汉字组成,在铜鼓的内圈非常清晰。这是在我国发现和研究的第二个东山有铭文铜鼓。我国的第一个有铭文铜鼓是1982年在Co Loa(古螺)城内Ma Tre (竹墓)丘的人们挖掘出的东山铜鼓。关于古螺铜鼓的铭文線已经由一些科学家研究并发布。另外,正如已经发布的那样,还有一些东山青铜提筒和很多青铜器与东山传统的交阯北属时代的陶瓷也有汉文字的铭文。

本文重点介绍这个珍贵铜鼓上的铭文。

几行介绍铜鼓上名为“Phu”:

首先,为方便起见,在本文中我将其鼓称为“Phu”鼓。在写作方靣,古代的主人有一句话:“名曰富”的意思是:其鼓被称为“Phu”(即财富)。

“Phu”鼓是一个的大鼓,口直径是65厘米,  腹最宽的部分是71厘米。身高43厘米,是矮鼓的类型, 山林(Tay Vu)的风格。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IMG_0840w(1)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IMG_3037w(1)
照片:PHU鼓和鼓上的船纹的细节

在鼓上靣的中心是太阳有12个宽翼。 除了几何装饰外,有两个主环, 第一环 画表四个蜥蜴(或鳄鱼)的边缘,而另一个环是逆时针飞行的八个长嘴鸟。鼓上靣不延到腹边但是距离腹边缘3厘米。 主要的上腹帶由四个独木船组成,独木船有尖头和弯曲的两个首尾。同有六名把棹员坐在每条船上,一名坐在后驾驶座上,另一名坐在桨中前,但船头前方有一把矛插下在一个鼻子。 所有方向都是从左到右(逆时针)的方向。 不要在天空或水下看到任何动物。

船身分为八个长方形牢房,每个箱内有扮装二人,首着一顶大羽毛的帽,身着长袴,眼睛从左向右转。前靣的男人拿着斧头(长矛),后靣的人拿笙,两人都在跳舞姿勢。头顶上方是一个飞雒鸟。鼓的脚下旷无纹饰,较低类形,但是展开的宽度与最大的鼓腹部是相同(约70厘米以上)。位于这个开展式脚部,里靣有一行刻文很尖锐的汉文字.

1.2-铭文线由16个汉字组成和东山时代测量单位的信息

汉字雕刻在铜鼓腳架内,形成一条从上到下的水平线,就像古螺铜鼓的位置和雕刻状态一样。下靣的图片是16个单词序列中几张照片的结果。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LetterTotal1w

 

 

在这个时代的铭文的研究,我提出了一个名称对的写作方式不方形,缺乏笔画和许多拼写错误是“南越铭文”的类型,以区別专业的写作方式在中原[3]。然而,在Phu鼓的情况下,由于无损度和清晰度,该线条很易读,除了前两个单字。从第三个字可以读为:“重 六, 五 斤, 八 両, 名 曰 富, 第 未 十 一”。译文:“鼓重六鈞,五 斤,八 両,称为富,第十一号。”

“钧”是从周朝到明朝的古代测量单位。两“缾”是一钧。一缾重15斤,所以一钧是30斤。秦朝已经铸造了有提把重一钧,以统一测量的系统。因此,每个钧重7.75kg(一斤在秦汉代 约258gram)。这个鼓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的秦汉时期,与越南的An Duong Vuong (安陽王)的Au Lac (瓯骆)时期一致。因此,当代,根据秦汉的测量标准,鼓的重量将达到47,759kg 。然而,在分析岭南,交阯的测量单位时,我们和一些中国研究人员一样,发现岭南秦汉时代与中原的测量单位有不同。这反映了割据不伏的性质由越南首领人对秦汉朝庭统一测量的计册。

因此,为了确定测量单位的值,通常雕刻的人添加数个字到按使用的区域推测单位。通常,这个詞是地名或爵号, 对所有者有相关联,同时确定使用单位的区域。南越的铜器常记录诸如“Phien”(番),“Triet”(浙),“Bo”(布)等地区...... 赵佗的铜提管记录的“龙川”,是他所在地区为县令。 古螺铜鼓和同期的其他铜器记录了“西于”(西瓯阅读),是百越的大部族(部落)以及西于地区(县)的名称。

东山时期行政单位的名称主要来自本地语系统的音译。因此,当使用部首或汉字记录时,他们不一定与本地意义相关联。有时这个声音在汉文字音韵系统中并不存在。因此,用汉字读取地名是非常复杂的。

 

前两个字母写得很清楚。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7504Description: Description: 7396Description: Description: IMG_3066wDescription: Description: IMG_3065w

     

照片:恢复玖甄两个字的假设(从右到左)

 

第一字由两部分组成:左侧部分略低由三个水平笔画和一条垂直笔画略微向上组成,可以靠近“王”部首或“主”字。右侧略微向上看起来像“羽”字的一半,由四个笔画组成。我们认为“玖”字(左侧是王部首右侧是久部首, “珍珠”的一名或者“旧”的意思)非常近样这个字。实际上在汉字的小篆文字中有一个字记音“cúi”,据说是后来“亥”字的前身。这个录音的字母看来就像我们正在当论的“Phu”鼓的第一个字上的右侧略微向上部分是近样。这加强了阅读第一个字为“玖”或多或少合理的。

一个金文字体亥字下载在http://hanziyuan.net/#%E4%BA%A5:

 

第二个字是复杂的,笔画计数达18-19。右边是一个“日”字, 右直画长垂向下。另一方靣,他可能接近“瓦”这个字。作为与My Duc(美德), Phu Xuyen(富川) (旧河西省)低地地区相关的瓯骆遗址的预测名称,我转向Chu Dien,Cau Lau,Cuu Chan等地名。因此,我选择了“甄”(Chan)这个字,意思是“左右分定”或户姓的名字。这个字是由于右边的“瓦”字,左边是“四”字(上图)与“土”字(下靣)非常接近古代画写的第二个字。

 

因此,“玖甄”但是全假设性的,尽管自他的接近和逻辑与挖掘Phu鼓的地方。如果我们暂时接受上述假设,在Phuc 鼓底脚部刻有汉字16个字符的全文可以读解如下:

, , , , ,

 

意思是:玖甄(九真)部的铜鼓,排名第十一,重量185.5斤,名为“富”(财富)。

 

2. 文在提管上,2505-29Barbier-Mueller博物

 

这是Barbier-Mueller博物馆(瑞士-日内瓦)的东山铜提管,带有BMM-2505-29符号,高42厘米,重11,5千克(不包括丢失的盖子),有突出的嘴圈以使合适于盖子。铜提管有两个U倒形的把手,饰有花紋和结绳S形图案,非常精致。在每个U形把手的中间是一个四痕环(难译,请观照片)。这种把手子由分离的模具制成,这些模具损坏了四带复合花紋的图案,包含两条点点的带形与两条锯齿状的带形,这四带抱的主要图案带是S横形变化成菱形的图案。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2505-29

 

照片:东山铜提管,符号为2505-29

 

在铜提管身的中间有四张战船的图片,其图案类很相近于Hop Minh(Yen Bai省)和广州的赵越王(文帝赵眛)墓的铜提管。这些是战船载众战兵,战兵把鞋形的战斧,船楼有一个弓弩战兵在上和铜器在下靣,船的中间有柱钴, 在此常坐一个被缚的囚人背向背与战兵。

最引人注目的非常清楚有表现力的形象的是被縛肘部的囚兵,以及把着髑髅的东山战兵,以及悬在船头上的髑髅- 在一些青铜鼓上一些研究人员误以为前船棹.靠近铜提管的底部是一个由五个单带组成的复合带,包含点点的两个带,及相切的圆圈的两个带,及宽无纹饰在中间的一个带。铜提管的最有价值仍然是22个汉字的一行,在靠近嘴建边的空白处平行。这是我们假设的基础,即铜提管的所有者可能是公元前3世纪末南越朝庭的创始人赵佗。这些词被我门翻译并在考古学杂志(第5-2007号)中引入,当时这22个字母中的第二个留空。最近,在继续追求解释的这个字时,我发现这个字的字样与“腔”字非常接近,并且向22个字的地名的前两个字可能读为“龙腔”。

22个字然是:

龙腔,重六(衡)名曰果第未五十二容一廿一斗七升半升

解读:龙川的铜提管,重量6容量217.5, 是第52个物,称为“果”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GenevaLongXoang2wDescription: Description: Letter

照片: BMM 2505-29铜提管的在嘴上刻的详细铭文

左边的两个字是“龙腔”,右边的两个字是“腔,重”

 

3.古螺

1982年,在花园里,一位农民在Ma Tre (竹墓)田, Co Loa (古螺)的地区发现了一个在仰卧勢的东山铜鼓。里靣满排各种青铜器,其中多数是一种武器的刃头,形状像莲花瓣形犁头的。

这是一种珍贵罕见的东山文化铜鼓,因为这个铜鼓有大尺寸和在靣上,身上精致装饰图案,与玉缕铜鼓相同类型的.

我想在这篇文章中介绍的是这种在鼓底圈的内靣的罕见的铭文行。

在发现之后,1982年,河内文化所组织了一次大型科学研讨会,以评估和尊荣这个文物以及历史悠久的Co Loa(古螺)城堡的价值。

在那次会议上,那行铭文一直是许多学者的兴趣所在。然而,花了十多年后才首次一些努力(尝试)解释这个铭文。第一次尝试是由学者Nguyen Duy Hinh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科学家合作完成的(Nguyen Duy Hinh,1995)。随后出版了Trinh Sinh(2006)以及本文作者(Nguyen Viet,2007)[4]

一般来说,意见非常一致认定:这行铭文记录铜鼓的重量和容量。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科学家(Diep Dinh Hoa,Trinh Sinh和Nguyen Viet)关于这行铭文中间的两个字的意见,据说是“Tay Vu” (西于) -最大的部落,继之后成为一大县在西汉时期。西于是西瓯的变音,同是一部落名, 据传说作Thuc Phan(蜀泮)为首领, 而后联合文郎国在公元前3世纪末成为Au Lac(瓯骆)国。安阳王蜀泮(Thuc Phan)的“Tay Vu”的古螺同鼓中的探测充满了西瓯-骆越的东山武器和铜器,也很合乎逻辑。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IMG_0113wDescription: Description: IMG_0118w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TayVuMacroCoLoaDescription: Description: TayVuMacro

图片说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 在古螺铜鼓上铭文(Ba Hjo的拓板和复製)

- 在广西墓地掘的铜锅上的铭文,118年,记明了“西于李文山”(即由西于人李文山铸造的)

- 放大的第一字在古螺铜鼓铭文行。Ba Hjo读为“粤”,笔者读为“西于”。

- 放大的公元前一世纪在铜壶雕刻的“西于”二字。

最近出现了一种不同的阅读方式,日本专家Ba Hjo的精心研究结果。他使用了日本同事的印记,那个同事曾与Trinh Sinh一起直接冲洗并搨印了原版古螺铜鼓的铭文线。在最近的日本杂志“古代文化”(2011年6月出版)中[5],他阅读了这个铭文行如下:

 “粵(四十)八鼓,重两个百八十一斤”

解读:粤族第48铜鼓,重量二百八十一斤。

将281斤(秦汉一斤重256.25gr的)与72kg-古螺铜鼓的实重量进行比较是很合理的。所以没有“西于”这个词,而是“两个” 词,这个词的字样很相近。笔者拥有许多当代铭文设施,将281斤读为“两个百八十一斤”。然而,出乎意料的是,Ba Hjo读的第一个字母是"粤",和第四个字母是“鼓” - 即铜鼓。

确实在之前的Trinh Sinh以及本文档的作者的阅读中,测量单位也是存在不合理的。我门可以接受的"两个百八十一斤"是281斤-即72kg, 不是"两千百八十一斤"。然而,要读的第一个字是"粤",不一定令人信服。根据广西青铜器的一些铭文,很明显"西于"这个词用“于”这个字而直下笔画经常弯曲到左边,上的“粤”这个字的下半部分必须读为“于”和其余的部分相近"田"字可以是“西”这个字的变形。因此,我可以将第一个字母分成两个单字,而不是“粤”而是“西于”。

如果我们接收我对第一个字母中修改了Ba Hjo的新阅读,则可以更新阅读古螺铜鼓的底部的铭文线如下:

“西于(四十)八鼓,重两个百八十一斤”

解读:西于的第48鼓,重量281斤。

当重量为281斤,乘以秦汉时期的重量单位“斤”为256.25 gr,等于古螺铜鼓的实际重量为72 kg。

 

 

4.仪卫墓的铜壶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1

图片:在Nghi Ve - Bac Ninh(仪卫社北宁省)由Parmentier挖掘的墓葬

 

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Thuan Thanh(顺成县) Bac Ninh(北宁省)的人们发现了一些古老的砖墓。这些拱顶中的一些已被EFEO (法国远东博古院)挖掘出来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Parmentier出土的北宁省仪卫社的“巨型” 砖墓。

根据一些留下图片,这里的是一组连环三个同时建立的墓丧的复合体,他们连在一起。每个坟墓的椁都像黄蜂窝形,在头部都有一个方形的大厅,在那里,树冠被卷曲得更高。

墓内有许多珍贵的青铜器和陶器,包括一个宽腹缩口的铜壶,支架圈都穿孔的连接S形孔,身上装饰数千个小圆形的浮铸的钝刺,有两个倒U形在颈部上的把手,像一些东山铜提管的把手一样。 盖子模制成一个三脚倒挂的盘子。 这个壶是相当大,47.5cm 高,38cm 宽的腹部。 现在越南历史博物馆展出,符号为LSb17241。 这个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汉字铭文线在半圈的壶口圈。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2Description: Description: LuyLauHo0050w1

左边:在仪卫墓(Bac Ninh)出土的铜壶,符号LSb17241

右边:详细介绍前段铭文:“累楼壶,容一石,名......”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3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letterweb

在LS17241壶的嘴上的铭文

 

70多年来,这线铭文尚未完全阅读。 直到最近,当纽约亚洲协会与休斯顿美术馆(美国)合作在2009 - 2010年在美国借用展出这个瓶时,已经要求一些铭文专家阅读,许多单字仍然不可以澄清。 根据Terese Bartholomew和He Li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翻译,这线铭文写着:“这壶用星星铸造,容得一石, 名称"万岁",癸未年, 第十六”(Tingley,2008)[6]。实际上,当我们回顾我们在历史博物馆拍摄的原始文物时,我们可以认识到上述翻译不准确。 特别是第一个和最后二个字母。在最后二个字母,译者将“第位(未)”(顺序,位置)推断为“癸未”(干支纪年)。 在我看来,前三个字可以读作“累楼壶”,意思是累楼的壶。 可能是基于字样,而两位作者在阅读为“星云壶”即译“A Vessel cast with stars”(这壶用星星铸造)。

因此,14个字的全文可以解读如下:“累摟壶容一石名曰万岁第未十六 ”,意思是:累摟的壺, 容量一石,名为“万岁”,是第16个器物。累楼(羸娄)是地名,也是交州汉代的首府,苏定,士燮一直在这里治任。东汉代一石是25公升。 这种风格的记写在南越代的交址和岭南地区非常普遍。 形状,图案,特别是装饰耳带把手表明这个壶子埋在公元二世纪的砖墓中,但造作于几百年前,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然而,羸娄这个地名只是从公元前后提到的,与苏定的历史和Hai Ba Trung的起义有关。 随着青铜器上的铭文线可以推动迟早出现的年代表。 然而,这个珍贵的铜壶有两种可能性:第一,可能是东山的装饰和铸造风格一直持续到第一或者第二个世纪,第二, 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铸造并传承至公元2世纪则埋丧于砖墓。 笔者倾向于后一种可能性。

 

B  - 讨论

 

1.存在一南越铭文

换句话说,存在本地类型携带地方性的汉字铭文。 就地方学理论而言,新文化元素的引入或多或少必被变态成局部模式,其中一层本土色靣覆盖了原始元素。

在将汉文字引入东山世界的情况下,分布在云贵,两广(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区,他们必须经历上层社会等级, 即由东山贵族,东山首领交接与商人或官吏来自北方[7]。从商代出现铜器铭文写作的习惯,到周代成为普变。 然而,当代汉文字仍然是高级的产品,便是贵族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使用。 书写和雕刻属于工匠大师。 春秋战国时的铜器铭文非常方形和美丽,甚至出现了许多类型的高级艺术雕刻,如鸟学,篆学,草学...

在这种情况下,岭南区域存在三种汉字:1-长沙(楚)竹简风格的文字,2-中原铭文,方形和专业,常见于中原起源的青铜器,3-南越铭文通常不整方形,长垂和丢失或缺乏笔画。 南越铭文主要出现在本地的青铜器品上,如提管,鼓,鼎,灯等...更深入地了解南越铭文,我们也看到使用汉字进行录音: 用一个汉字同音记音本地不同义字(位-未),或创造在中原中找不到的新汉字(玖甄,腔-川)。

 

2. 东山青铜器铭文的配式:地名,重量和体积,铜器的名称,编号次等。

东山铜器铭文主要用于才产的标记,因此配式常常一致:前头一个词常写有与铜器相关的地方和確定铜器上的测量单位。 在研究铜器铭文在广西贵县罗泊湾的坟墓以及广州的象山的南越王的坟墓时,第一个词是“布”,“翻“,”浙“是与消息上的测量单位相关联的地名。 每个地区的测量单位都不同。 通过检查铭文记录的容量和重量,比较与龙腔铜提管,古螺铜鼓和泽沛铜鼓的实际重量,这些测量单位正是通常用于南越地区。

东山铜器上的铭文显示出命名珍贵物品的习惯。龙腔铜提管有一条“名曰果”,泽沛铜鼓是“名曰富”,仪卫铜壶是“名曰万岁”。 这些名字反映了为主人成达(果),财富(富)和长寿(万岁)的愿望。

关于东山铜器上的铭文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铜器在总资产目录中的排名。 “第未52”(龙腔提管),“第未16”(“仪卫壶”),“第未11”(泽沛鼓),其中“位”字倒用“未”字,不从经常出现在东汉镜子上的"位"字如: "位至三公"。 使用“未”字(未來)而不是“位”字(位置,地位)让我想起如何在日本古坟(Kofun)镜子上改变“是”(即是)为 “氏”(户,姓)也。

 

3-在东山铭文中的历史信息:龙腔-赵佗,玖甄,累楼,西于-安阳王。

3.1- 赵佗铜提管

在龙腔铜提管上的铭文给我们看了龙腔地名近音"龙川"县,赵佗从此地为县令然后为南海郡尉。 有很多证据可以得出结论:这个于赵佗财产中的提管,用来向各西瓯骆首领投降,就像凯在“史记”中司马迁曾记载的那样。

下靣我提供一些基础来预测这个提管和趙佗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在这个提管和广州文帝赵眛墓的铜提管似如双胞生的。 赵眛是赵佗的孙,仲始的儿子,当赵佗在公元前138年去世时,他登上了王位。 赵眛于公元前122年去世。由于某种原因,两个倒置U形手柄同被切没半分。在尺寸,装饰和结构方靣,我们可以将这两个提管视为两个双胞生的提管(高度相距仅1cm )。他门在图案的结构细节中是相同的,特别是在身中间的人船带的内容和表现样式。两个表格的详细比较使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是由两个不同的模具铸成,但同时由同一个铸匠在同一个铸厂中制作。 可以假设赵佗在与越南妻结婚并在南海郡龙川县任命县令时,被赠或使人铸造了两个提管。为了在秦失势的条件下在南海生存,赵佗和任嚣选择了基于越南人的策略来称王反汉。 司马迁记载,赵佗和任嚣杀了秦朝诸长吏,而换用越南首领。 他可能已经向他的继任的孙赠了一个铜提管。

- 其次,BMM-2505-29铜提管上的龙腔这个词可能是龙川县名的汉文字的录音,在此之前赵佗为县令,然后替换任嚣为南海尉并建立南越国。这件提管(及赵眛墓的提管)很可能是在新的赵佗和秦军来统治南海郡龙川县地区的几年中时,大约公元前214年左右 -当秦朝取得杨越,到公元前209年 - 当赵佗离开龙川到番禺而替任嚣时。

- BMM 2505-29提管上的测量单位与当代墓葬中出土的铜器铭文上显示的南越测量单位完全相同。

- BMM 2505-29铜提管的所有者必须非常富有。 这个铭文有序号:“第未五十二”,即是第52项。这类写式似于在贵县罗泊湾一个县令的墓及南越文帝赵眛墓的随丧器物。

- 赵陀和汉族官吏在南越国受到越文化的影响。 他向的越人妻子结婚了(现在在同侵,建昌,太平省有赵武帝的越夫人的寺庙)。 他的子,孙,曾孙也大多都娶越人为妻。 铜鼓,铜提管和随丧物埋在南越王官坟墓中的是东山宝器。

- 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是被发现的地方。 根据收藏家的消息,这个铜提管挖掘是在清化省。 没有理由在清化修建赵佗墓。 从旧史书看,当赵佗去世时,他被埋葬在番禺(现在的广州)。根据收藏家的指引,我于2010年11月到及开始挖掘这个提管的地区,即清化省寿春Ạ县春立区。在此Ị地曾掘土得许多铜提管,包括一个大,装饰精美,类似于目前赵佗提管的,现在清化博物馆展出。 春立以其藏貯许多珍贵的东山铜器的地区而闻名。 我们认为,由于Nam Viet军队的压力,这是远离红河流域的瓯骆首领人的基础。

- 但是为什么赵佗提管落入了瓯骆首领人的手中。 赵佗和瓯骆之间的关系曾记录在着名"史记"书,由司马迁史家着,他几乎出生同于南越的最后时期的 。 在其中,关于赵佗收服瓯骆的段中有一句话:"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 。因此,有可能扩大南越帝国以应对西汉吕后时期,赵佗不得不送一些财物和资产来招募各瓯骆首领。 上靣提到的“龙龙”提管可以是赵佗为此目的使用的珍贵物品之一。 这个事件必须在公元前179年之前进行,这个时点人们认为赵佗插入瓯骆于南越的时点。 后来,当不得不退出古螺城时,这个提管跟随瓯骆的首领者向南逃退,尽位于春立。

 

3.2- 累楼壶

在铜壶上的铭文表明了一些问题:

a-仪卫位于Duong河右岸的順成县,距离东部的羸娄古城约10公里。 在垅溪村的Dau寺(順成,北宁省)附近,许多学者仍然认为羸娄古城。 日本学者Nishimura Masanary将他的大部分研究工作都花在了垅溪上,认为这是龙边城, 羸娄城必须在海阳省境内的东边。 铭文在仪卫壶上支持意见垅溪是古老羸娄。

b-这个铜壶上的铭文很漂亮和清晰,但“六”字(6)保留了古老的写作字体。 在这个瓶子上的铭文为越南东山时期的初汉文字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3-九条腿

在泽沛铜鼓上有玖甄的名字。鼓上的玖甄(九真)两个字与在广西合浦出土的双个西汉瓷壶上出现的"九真"名字完全不同,这名字同样的后来汉书中的"九真"字样(九是"9",真是"真实"的)。在泽沛铜鼓上的"玖甄"字表现较旧的字体,反映了本地的录音努力,而不是表达语义。 关于遗物的类型,泽沛铜鼓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和2世纪,对双个西汉瓷壶比早几个世纪。

泽沛铜鼓的挖掘地点位于Day-Nhue河流域,Ung Hoa(应和县,前属河西省)的低湿地地区。 可能古代的九真包括这个区域。 关于唐朝,置立长州包括Day河流域至宁平省。后来爱州这个地名包括宁平和南定,河南诸省。到黎朝将三叠山作为边界划分为清華内外镇。

 

3.4- 西于

“西瓯骆”最早在"史记"上出现,是一个小国“裸國亦稱王”,是赵佗救赎和逼服的对象。 后来,在公元前110年,当路博德帅兵击南越时,许多史书继传记录了安阳王苗裔的西于王反对的。 当马援已打败Hai Ba Trung的起义时有奏将西于县划分为封溪、望海二县因为该县太大。

 

许多研究家已经认识到同音异义词,从“区”(瓯)翻译后成“于”,因此同一西瓯和西于之一。 似乎从公元前后,有选择简单单字而代替复杂单字的倾向。 这里我们有玖-久和瓯 -于的情况。

古螺铜古有一个三世纪公元前的风格,写作"西于 48...",在古螺地区挖掘出的,里靣满排心形的武器,很可能是属西于的当时首领-即是安阳王蜀泮。

后来我们发现了很多有铭文记录"西于"的铜器和陶器, 包适在两广(中国)。

 

参考文件:

1-  Ba Hjo,2011,Heger Type I 古螺铜鼓铭文的解读,古代文化,第63册,Kyoto,2011年6月, 120-124页。

2-  Ha Van Tan,1982,“追溯汉族和其他汉族文字系统在越南和华南地区,考古学,第1-1982号”,第31-46页。

3-  Masanary,N.,2011,越南考古学(日语),大阪。

4-  Nguyen Duy Hinh,1995年。在古螺里靣中有汉字刻文,在考古学1995年的新发现中。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内, 157-158页。

5-  Nguyen Viet,2006d,Dongsonian Situlas,艺术与文化,BMM-日内瓦,2006年。

6-  Nguyen Viet,2007,汉文字铭文在东山铜器,in Archaeology,No。5-2007

7-  Nguyen Viet,2008,Zhao Dou’s Dongsonian Situla ( 赵佗的东山铜提管),于2008年12月在广州举行的南越和汉文化国际会议上发表。

8-  Nguyen Viet,2008,南越墓丧在Kiet Thuong(海阳,越南),于2008年12月12日在广州南越文化国际会议上宣读。

9-  Tingley, Nancy (ed)., 2008, Art of Ancient Vietnam - From River Plain to Open Sea. Asia Society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 p.76.

10-  Trinh Sinh,2006,试图解读河内古螺铜鼓的铭文,考古学,第2-2006号。



[1]  Ha Van Tan 2003,  在石文字在铜文字, 社会科学出版社, 河内

[2]  Dinh Gia Khanh, 2011.

[3]参考文件6.

[4]参考文件4,10,6.
 

[5]参考文件1.

[6] Tingley, Nancy (ed)., 2008, Art of Ancient Vietnam - From River Plain to Open Sea. Asia Society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 p.76.

[7]我们使用“北方”的概念而不是国家或族类的概念,例如华夏,中原...并认为华夏文化影响岭南不是直接来自中原,而来自非华(non Sinica) 的华化(Sinicasion)区域。最早同最大被华化区域是长江流域的文化区域,如蜀,楚,吴,越... 中原向岭南的影响来自本非华区域,已经历华化进程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可以将这些文化区域称为 "F1” 华化进程。公元前3世纪秦军入侵岭南有些小国出现从岭南地区的骆越彝老各部落,(如西瓯骆,交址,夜郎,田,东瓯,闽...)。由这些小国和南越國经历一个世纪与西汉平行的背景,而形成了一个受汉文化影响的网络"F2",即被影响自江南文化区域。直到汉代在岭南正式成立胶州和郡县(111),新汉化进呈(F3)起始,其特点是受中原正统直接的影响,但更多来自岭南已汉化的区域(F2)。另见Nguyen Viet,2010,河内前升龙时,河内出版社。

 

 

====
BẢN GỐC TIẾNG VIỆT:

http://www.drnguyenviet.com/?id=5&cat=1&cid=113
 


 

 

 

OTHERS ARTICLES



[12/16/2019] MINH VĂN CHỮ HÁN SỚM Ở VIỆT NAM

[8/13/2011] Nguồn cội hình thành truyền thuyết Thánh Gióng

[8/13/2011] Phát hiện thêm trống Đông Sơn có minh văn

[8/13/2011] Yên Bái - Vùng đất của những thạp đồng Đông Sơn lớn nhất và đẹp nhất

[8/29/2010] Ly's name of Giao Chỉ during Han Age

[1/11/2010] Khảo sát dòng họ Lý từ khởi nguồn đến Lý Công Uẩn

[1/10/2010] Những người dân xa xứ đã từng hiến đất mở rộng kinh thành Thăng Long ở TK 15

[10/26/2008] Thạp đồng Đông Sơn của huyện lệnh Long Xoang (Xuyên) Triệu Đà

[10/20/2008] Âu Lạc và Giao Chỉ - một số vấn đề ngữ âm học lịch sử

[10/3/2008] Triệu Đà

[10/1/2008] Thanh kiếm ngắn Đông Sơn mang hình tượng Hai Bà Trưng

[10/1/2008] Đai hội Khảo cổ học Thế giới (WAC-06)

[8/7/2008] ArchaeoEthnobotany records of Canarium in Vietnam and in SEA

[8/7/2008] Hoabinhian Macro Botany

[8/6/2008] Archaeology of Death in Vietnam

[8/6/2008] Homeland of the HoaBinhian in Vietnam

[8/6/2008] Hoabinhian Food Strategy in Vietnam

Top  |   Print |   Email


 

Web Design by thietkeviet.com - © Copyright 2008 - 2024 by Dr. Nguyen Viet. All rights reserved.